
小贴士:关于毛治國學長
毛治國 (Dr. C.K. Mao)- 著名管理学大师,學經歷涵蓋學、政、產三界。博士毕业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榮獲2013年智慧型運輸系統世界大會「名人堂終身成就獎」(Hall of Fame, ITS World Congress),並為管理科學會管理獎章得獎人。
曾任觀光局局長、民航局局長、中華電信董事長、交通大學經營管理學院院長、交通部部長、行政院副院長、院长。
目前為交通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一個「誤入歧途」的學術靈魂
毛學長的生涯起點,是許多交大校友熟悉的軌跡。1982年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後,他選擇回到台灣,進入交大運輸管理系任教。當時的新竹科學園區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校友網絡與產業的緊密連結,是他選擇交大的重要原因。

接见外宾(图片来源:毛治国)
然而,僅僅六年的學術生涯,便迎來了巨大的轉折。「當時的郭南宏校長(時任交通部長)一通電話,就把我找去做主任秘書。」毛學長回憶道。這一「誤入」,便開啟了他長達數十年的公共服務之旅。
從交通部到中華電信,再到行政院,毛學長的角色不斷轉換,但他解決問題的「章法」始終如一。「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官』,」他強調,「我是一個專業經理人。」這份清晰的自我定位,讓他得以在複雜的政務中,始終保持著學者的敏銳與經理人的務實,不斷「以身入局」,在實戰中驗證、甚至「發明」管理理論。


参加社区关怀照顾据点活动(图片来源:毛治国)
一個人的武林:「因緣成果」的管理觀
「這本書,是我一個人的武林。」毛學長如此形容他的新書《管理探索》。這不是一本回憶錄,而是他數十年來,針對「如何解決問題」這一命題,淬鍊出的一套完整心法。

他將解決問題拆解為「決策」與「執行」。決策是「見、識、謀、斷」的過程;而「執行」,則遠比想像中複雜。他發現,傳統的管理理論不足以應對真實世界的複雜性,進而提出了「因緣成果的自組織世界」這一獨特觀點。
「系統本身是『因』,環境就是『緣』,」學長解釋道,「而領導者(他組織)的角色,不是強行改變系統,而是要『據因造緣』,創造合適的條件,讓系統(自組織)自己演化出最好的結果。」
實戰心法:讓恐龍跳舞的中華電信一役
如果說「因緣成果」是理論,那麼2000年臨危受命接掌中華電信,就是最經典的實戰。當時,正值台灣電信市場自由化,中華電信這隻「恐龍」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短短幾年,行動電話市佔率從100%斷崖式下滑至26%。就在毛學長即將上任的前五天,五千名員工走上街頭,激烈抗議,要求「不裁員、不減薪」。
「我當時對同仁說,如果我是你,我也上街。」毛學長的第一步,不是處理問題,而是「先處理情緒」。他敏銳地指出,員工的核心問題不是「生涯危機」,而是從「鐵飯碗」到「泥飯碗」的「自信危機」。
如何重拾自信?學長用了「反者道之動」的策略。外界認為中華電信「人多」是包袱,他就將其轉化為最大的資產。「我們要打一場別人打不起的『人海戰爭』!」
他推出了一個看似簡單的計劃:動員所有員工,包括董事長在內,每個人負責賣五隻手機。「三個月後,我們賣了80萬隻。」毛學長回憶道,「員工自己都嚇到了,原來我們這麼能打!」
這一役,不僅穩住了市佔率,更重要的是,它像一劑強心針,讓中華電信重拾了失去的自信。媒體稱之為「恐龍跳舞」。這正是「他組織」(領導者決策)成功「造緣」,進而激發了「自組織」(員工潛能)的經典案例。

访视工地(图片来源:毛治国)
從開放系統到AI時代的HI智能
毛學長的視野不止於企業內部。他談到,無論是台灣加入WTO,還是大陸的經濟起飛,本質上都是「開放系統」的展現。
「開放,才能實現『熵減』(系統從無序到有序)。」

談及兩岸產業,他認為台商早期扮演了關鍵的「點火作用」,以「外循環」(兩頭在外)模式帶動了發展。而今,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商更應思考如何融入「內循環」,發揮「共生演化」的優勢。「比如大陸擅長系統整合,台灣則強在『魔鬼在細節中』的精細工藝,這中間有極大的互補可能。」
而面對當下最熱的AI浪潮,學長坦言這是「潘朵拉的盒子」。但他並不悲觀,反而提出了「HI vs. AI」的獨到見解。
「HI,就是Human Intelligence(人本智能)。」他比喻道,「未來,AI是最高效的『辦事員』,而HI的角色,則是『出問題、給方向』的領導者。」AI的強大,將反過來迫使人類提升自己的「素養」,去思考更有價值的問題。這也呼應了他「自組織為主,他組織為輔」的管理哲學——人(他組織)永遠是那個引導方向的關鍵角色。
寄语交大人
在變動不居的時代中,毛治國學長以他橫跨三界的實踐,為我們展示了一位交大人如何始終保持好奇、務實求是,並在「一個人的武林」中,修煉出洞察世事的深厚智慧。專訪最後,毛學長以兩句話勉勵所有交大人:「思路決定出路,眼界決定境界。「因隨緣轉,與時俱進。」
看似平淡,卻蘊含了他對人生、組織與時代變遷的深刻洞見:因,是手中可掌握的努力與選擇;緣,是環境、時機與人的交會;能夠把握因,順勢於緣,就是成事之道。而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唯有持續學習、持續適應,才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
這句話,是他送給後輩最真摯的提醒:無論身在何方、身負何職,交大人從來不是被時代推著走的人,而是能在時代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創造自己的影響力的人。

●关于交通大学美洲校友总会 ●
交通大学美洲校友总会(CTUAAA)由五所交通大学的校友联合组成,包括上海交通大学(SJTU),西安交通大学(XJTU),西南交通大学(SWJTU),北京交通大学(BJTU)和阳明交通大学(NYCU)。在北美地区共设十一分会,包括芝加哥、华盛顿特区、新英格兰、加利福尼亚南部、加利福尼亚北部、休斯顿、纽约、西雅图、多伦多、温哥华及辛辛那提OKI(俄亥俄、肯塔基、印第安纳三州)分会。
校友总会最初成立于1943年,由三位交通大学校友钱学森(1934届),熊大纪(1934届)和胡声球(1939届)在洛杉矶建立。1956年,CTUAAA在纽约市由包括赵曾珏(1924届),陈广沅(1922届),陈良辅(1923届)和欧阳藻(1927届)在内的许多校友重建。此后,美洲校友总会会员人数显着增长,到1965年时已增至400名。如今,成千上万的交通大学校友居住在美国和加拿大,各校友分会已成为交大人每到一地便寻找的温暖的家。
作为北美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大的华人校友总会组织之一,CTUAAA致力于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并持续成长发展的总会机构以回馈校友和母校。自1965年由1924届校友赵曾珏学长成功发起第一次校友联谊大会以来,每隔五年由CTUAAA举办的校友盛会日渐为全球交大校友所熟悉,并由此为交大人在北美建立了稳固而令人骄傲的交流平台。

